末永仁生平事蹟
1.出生於1886年3月15日日本福岡市的福岡縣大野城市大城,舊筑郡大野村
2.於大分縣三重農學校(現今的大分縣立三重農業高校)畢業後,任職 於福岡縣農務課農事試驗場
3.1910年抵台灣,任嘉義農事試驗場技手,從事稻米改良工作
4.1914年受到磯永吉的賞識提拔至台中廳(州)農事試驗場主任,並在磯永吉的指導之下,
一起從事台灣在來稻改良與日本稻改良的研究
台中廳(州)農事試驗場=現今的台中農業改良場(以遷至彰化大村)
5.1919年升任主任技師
6.1921年日人發現竹子湖大屯山高台地得氣候條件酷似日本九州,進而調查附近高台地水田,並規劃此地為原種田
7.1922年起,以「中村」為代表的時多個日本到品種,開始在竹子湖試種
,耕作面積約414公頃,產量為7295石,不但可以大量增產,且輸往日本的價格以較在來米高。但是相同的品種移到平地栽培則告失敗,第二期作則完全不可能。
末永仁的觀察發現秧齡越老者於本田生育更不良,乃進行苗期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將一期作的秧期由60天改為30天,二期作的秧期由30天改為17天,則本田之生育正常,延後抽穗,提高產量且穩定。
8.1923年末永仁提出的「
幼苗插植法」,解決日本稻「中村」種只能種植在竹子湖地區的困境。利用此法改良栽培「中村」種水稻,栽培面積立即,並擴大六倍由北往南移。
9.1924年末永仁進行「龜治」與「神力」的雜交
10.1927年任台中州農事試驗場場長
11.1929年選出「台中65號」,開啟了台灣蓬萊米的新時代。
台中65號具高產、良質、抗稻熱病、適應性強、對日照鈍感、第一、二期
作均適合栽培之優良特性,這一年立即發放一般農民種植 ,旋即取代「嘉
義晚2號」再竹子湖原種田採種,推廣全台。
12.1935年台中65號獲得台灣稻米改良競賽第一名
13.1937年末永仁應砂勞越(Sarawak)國王之邀前往婆羅洲(Bomeo)北部指導稲作,後感染結核病
14.1938年台灣蓬萊米的產量已高達140餘萬公噸,創下日治時期的最高紀錄
15.1939年末永仁在台中農事試驗場田間作業倒下去世,一代育ˋ種大師驟然殞落,享年53歲。
末永仁所提出的「幼苗插植法」,突破了日本型到在台灣平地氣後栽培的技術瓶頸,直接影響殖民政府的水稲改良政策,並促使「蓬來米」的誕生
。其後育成的蓬萊米品種-「台中65號」,更是台灣農業史上影響最為深遠
的水稻品種,其推廣範圍甚至遠至日本、琉球、尼泊爾、伊朗等地,現今多數台灣梗稻品種也幾乎都有台中65號的血緣。因功績卓著,台灣人尊稱他是「台灣蓬萊米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