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稻香圖書館暑期親子班7/11日報名,7/19日開始開課,請大家、告訴大家!

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校園植物常見之蟲害

校園植物常見之蟲害:紫膠介殻蟲、象牙樹木蝨、粉蝨、刺桐釉小蜂、星天牛、白翅葉蟬、薊馬、高背木蝨、黃帶枝尺蛾、紅姬緣椿象、蚜蟲、茄苳窗蛾(捲葉)、蘇鐵白輪盾介殻蟲、白蟻類
紫膠介殻蟲 → 為直接變態昆蟲(若蟲與成蟲外部形態相似;成蟲具生殖能力,翅或有或無)雌蟲呈囊狀,深藏於蟲體所分泌的赤色膠質中,常固著於植物上下不能移動,以刺吸式口器(針狀口器)插入寄主之組織內,吸食其營養液。雌蟲產卵於後方的膠質內,經十餘日孵化,若蟲紅色能自由移動,自膠質中爬出後,立即在樹枝上尋找適當的場所 ,進行固定病危害寄主。雄蟲體形較小,數量不多,為紅色,翅或有或無,若蟲期同樣為固著於植物上,分泌膠質。發生時間為春秋兩季,嚴重時,樹木的較小枝條完全被膠質所包覆,而可能造成葉片枯萎,甚至落葉。由於膠蟲是一種培養基,常常伴著煤煙病的發生,枝葉表面覆蓋一層黑色黴菌,間接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因而使的植物生長不良。危害的植物有:榕樹、雀樹、菩提樹、榔榆、藍花楹、龍眼、釋迦、荔枝、朱槿。
象牙樹木蝨 → 若蟲與成蟲以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體內吸食葉內營養液,造成植物葉片枯萎及變形,嚴重時,甚至造成全株植物的黃化。由於若蟲行固著取食,所以在遭受危害的葉片、枝條及樹幹上,皆可明顯看到正在危害植株的蟲體。它的排泄物富含糖分,覆蓋於植物葉面上,而成為黴菌類的良好生長環境,有時可以看到黑色煤煙狀斑點的黴菌。它喜好乾燥氣後,於每年冬末春初時,族群容易大量繁衍而造成危害。危害植物的嫩芽及新葉。(象牙樹)
粉蝨 → 為直接變態昆蟲,若蟲與成蟲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葉片的養分,造成葉面呈黃斑狀。成蟲體形小,近橢圓形,翅為灰白色,翅無明顯的斑紋。嚴重時,葉片佈滿白色粉末狀的蟲體,造成葉片枯萎或變黃,以至提早落葉,植株過密通風不良且濕度過高,容易產生危害。危害的植物有:楓香、青楓、聖誕紅、矮仙丹、馬纓丹、金露花、麒麟花、朱槿、番石榴、月橘、瓊崖海棠等。
刺桐釉小蜂 → 屬膜翅目釉小蜂科,指出現在豆科刺桐屬植物上,台灣刺桐屬植物,均有被感染的風險。受害最嚴重的刺桐與黃脈刺桐,少部分受害的珊瑚刺桐與雞冠刺桐等。受害組織產生披覆狀蟲癭,每個蟲癭大小約為0.2-1.5公分,通常多數聚集,群落數量從幾時至幾百不等,病徵出現在新生嫩枝、枝條、葉柄、葉脈甚至葉肉上;刺桐屬植物遭感染後,多數會產生落葉現象,癭組織以及葉片掉落後,新生的組織仍會不斷受到感染後,易被其他昆蟲或真菌二次入侵。刺桐釉小蜂在卵其與幼蟲其危害寄主植物每隻雌蟲約產400多個卵,幼蟲在植物組織內成長並化蛹,鑽出植物組織羽化並留下羽化孔,成蟲可由外型判定性別,能飛行擴散。造癭者聚市代重疊的特性,在受害部分可同時記錄到卵、幼蟲、蛹成蟲。
星天牛 → 為完全變態昆蟲,在台灣年生一代,每年春、夏兩季發生,幼蟲蛀食地面一公尺以下的樹幹內部,每株樹可能有4-5隻幼蟲危害,出靈祐崇先在皮層繞食,約在6-8月為幼蟲之危害盛期,3齡幼蟲逐漸蛀入木質部,繼續往上或往下呈馬蹄形之食痕,在樹皮上可見排出之木屑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校園常見之病害二(轉載)

枯病引起枝枯病的病原有真菌、細菌及線蟲等,其中以真菌所造成的病害最為常見。病原菌可以受感染的植物病斑內、病株殘體及土壤中度過不良環境,病原菌多藉由風、雨及氣流的傳播,昆蟲的活動也可攜帶病菌進行傳播。由於枝幹外部有較厚的樹皮,病原菌一般無法直接穿透樹皮,因此常通過枝條表面的傷口或壞死的皮孔侵入樹木,且造成枯枝的病原菌常有潛伏感染的現象,也就是病原菌侵入後,因種種原因受抑制而潛伏於樹體內,當某種原因造成樹衰弱抵抗能力降低時,潛伏狀態的病原菌便開始活動,病徵於是出現。常見危害的植物有:龍柏、黃金側柏、圓柏、台灣肖楠、福木等。
銹病銹菌目(Uredinales)的真菌所引起的病害稱為銹病。對幼樹或生長不良的植物影響較大。樹木長大後對此病有相當的耐受力,受到的影響較小
。在有些植物發生的銹病,其病原菌會產生類似鐵銹般的粉狀斑點,故被稱為銹病。但是不同職務上發的銹病,其病狀有所不同。辨識方式是在被危害部位上出現的橘色、橘紅色、黃褐色、褐色或黑色的粉狀孢子堆,如台灣欒樹、美人蕉、竹類等。有些植物發生的銹病,會造成葉片葉柄或嫩枝條的局部腫大,如相思樹銹病、紅楠銹病、桂花銹病等。
黑腫病為一群子囊菌或不完全菌所引起的病害。好發於潮濕、陰蔽、以及缺乏管理的環境,病原菌在病葉或落葉上過冬,待溫度適合,又有雨水或潮濕時,及釋放孢子,形成新的感染。大都在葉面出現多數ˇ小黑點,而後癒合成為圓型到橢圓型或纺錘形,稍微隆起於葉面的漆黑色子座,大小因病原及寄主植物不同而有所差別。有時斑點互相癒合,而呈不規則形狀。被害嚴重時,葉片會變褐色枯死。經常可以看到黑腫病發生的樹木有樟葉槭;竹類包括剛竹、石竹、桂竹、黑竹、裸籜竹、孟宗竹、刺竹、火廣竹;杜鵑屬之金毛杜鵑、琉球杜鵑、細葉杜鵑等;榕屬的雀榕、
牛奶榕、長綠榕、菩提樹、菲律賓榕、辟荔等。
褐斑病Phyllosticta spp.或 Septoria spp.所引起,主要危害桂花、台灣海桐
、杜鵑科等樹木。病徵;通常從植株下面的葉片開始感染,初期呈淡褐色至暗褐色小斑點,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的大型病斑。常數個病斑癒合,致使葉片大部分為病斑佔有。病斑常因葉脈阻隔而成多角形,輪廓鮮明,有時也呈不規則狀,老病斑部份呈灰褐色或淡褐色,周圍則呈濃褐色,燒燒禿起,和健全部明顯區分,危害嚴重時,引起多樹葉片掉落現象,植株生長受阻隔而至衰弱。
炭疽病 造成炭疽病 的病原菌有Colletotrichum spp.;Gnomonia spp.的真菌
。危害植栽許多組織包含葉片、葉柄、嫩莖、枝梢、花器及果實。危害葉片時,在葉片上形呈褐色病斑 ,通常中央部位會退色呈灰褐色至灰色。危害莖部時,出現長橢圓形暗褐色病斑,有時造成被害枝梢枯死,嚴重時,常整株枯死。有土肉桂炭疽病、芒果炭疽病、樟樹炭疽病、羊蹄甲炭疽病
、葉合歡炭疽病、仙丹花炭疽病、牛樟炭疽病、黑板樹炭疽病

校園常見之病害一(轉載)

植物所需的肥料以氮肥(N)、磷肥(P)、鉀肥(K)、三種為主,俗稱肥料三要素。氮肥能幫助植物葉部吸收生長,磷肥協助植物根系生長與開花結果,鉀肥可促進植物之莖幹生長茁壯果實甜美。鎂(Mg)是光合作用葉綠素。
校園常見之病害:褐根病、靈芝根腐病煤煙病、白粉病、木材腐朽病
枯病、銹病、黑腫病、褐斑病  、炭疽病                       
褐根病→ 病害初期為全株黃化萎凋,最後枯死。造成萎凋的主要原因是病原菌直接危害樹皮的疏導組織,造成樹皮環狀壞死,導致水份及養分之輸送遭受阻礙而死亡。常見危害的植物有:樟樹、榕樹、楓香、木麻黃、鳳凰木、小葉南洋杉、肯氏南洋杉、台灣欒樹、黃連木、相思樹、印度橡膠樹、黑板樹、瓊崖海棠、大葉桃花心木、木棉、菩提樹、水黃皮、大葉山欖、龍眼樹、茄苳等。
靈芝根腐病→受害樹木的莖基部即進地表的根部常出現子實體,子實體的周圍常因大量黃褐色單孢子的釋放而有黃褐色的粉末。病源危害樹木全株的木材組織,包括根及莖,造成木材白腐朽。常見危害的植物有:樟樹、榕樹、楓香、木麻黃、鳳凰木、小葉南洋杉、肯氏南洋杉、台灣欒樹 、黃連木、相思樹等。
煤煙病由真菌(主要是不完全菌及子囊菌)與坤成共同引起,主要發生在葉部枝幹之間。引起煤煙病的真菌並不直接吸取植物營養,而是以附著於葉或枝的昆蟲(蚜蟲、介殼蟲、粉蝨、木蝨等)吸汁性害蟲排出之液體為營養而繁殖,雖非加害於植物,但其煤粉會覆蓋植物表面,將全株汙染成黑色而嚴重醜化,嚴重時會訪害植物呼吸及光合作用,使葉片光合作用效率降低,造成樹木大量落葉,同時降低樹木對其他病蟲害的抵抗能力。常見危害的植物有:榕樹、芒果樹、菩提樹、黃梔花、竹子、榔榆、象牙樹、毛柿、龍眼樹等。
白粉病引起白粉病的病原菌有許多種,皆屬子囊真菌之白粉菌目。一般發生在溫度及相對濕度較低的環境中。最大的特徵為菌絲在葉或嫩梢的表面輻射狀生長而形成白色的菌落,成熟時產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呈圓形、長橢圓、長筒狀等形狀,因病原菌的種類不同而有差異。病斑逐漸擴大,同時變為濃密,其表面生出白色粉狀覆蓋物,因此被稱為『白粉病』,病斑常互相癒合而形成更大的病斑。危害嚴重時,葉片黃化而提早落葉。常見危害的植物有:月橘、紫薇、樟樹、台灣欒樹、構樹、九芎、相思樹、青剛檪、櫸木、杜鵑 、梅樹及朴樹等。
木材腐朽病大部分是由木材腐朽真菌所引起,它們能分泌多種水解酵素,把木材中的木質素與纖維素分解為簡單的碳水化合物,作為生活營養來源。侵入途徑主要是傷口以及枯枝。常見危害的植物有:樟樹、榕樹、楓香、木麻黃、鳳凰木、台灣欒樹 、黃連木、相思樹、雞蛋花等。
                                                                                                                        

2014年3月16日 星期日

原生植物

3/16今天去福田受訓,連續兩天的課程很緊湊,最後結訓考了些植物,有一題是問台灣原生植物,哇!哪記得啊!
原生植物指的是原本就生長於的植物,並在台灣經過長時間的自然生長和演化,適應當地的地質、水文和氣候,就稱之為台灣的原生植物。如台灣肖楠、蘭嶼羅漢松、羅漢松、樟樹、蘭嶼肉桂、相思樹、榕樹、台灣海桐、黃槿、瓊崖海棠、福木、象牙樹、大葉欖仁、水黃皮、楓香、櫸木、榔榆、雀榕、構樹、茄苳、烏桕、欖仁樹、楝樹、光臘樹、無患子、台灣欒樹、青楓、黃連木、台灣火刺木、革葉石斑木、鵝掌藤、枯里珍、楓港柿、月橘、滿天星、小葉厚殼樹、杜鵑花、薜荔、文殊蘭、相蒲、潺稿樹
、台灣紫珠、珊瑚樹、蘭嶼肉荳蔲、毛柿、恆春錐栗、棋盤腳、連葉桐及楊梅。
它與台灣特有種植物差別在,世界各國都沒有,只有台灣才有的植物,稱為台灣特有種植物。如台灣原始觀音座蓮、伊藤是原始觀音座蓮、台灣欒樹、台灣穗花衫、桃實百日青、紅檜、台灣肖楠、台灣扁柏、台灣五葉松
、台灣冷杉、台灣油杉、台灣鐵杉、台灣杉、烏心石、台東火刺木、台灣、三角楓、牛樟、蘭嶼肉桂、大葉楠、土樟、香楠、內苳子、水社柳、水柳、連華池柃木、楓香、魚木、白樹仔、蘭嶼土沉香、青楓、著生珊瑚樹、菱形奴草、桂竹。 
葉的形態:葉序上有互生、對生、輪生、叢生
單葉→ 一個葉片,一個葉柄叫單葉對生,如(榕樹、矮仙丹)、煙火樹
複葉→ 一個葉子是互生,叫單葉互生,如薜荔
單葉輪生→  一節三葉,如軟枝黃蟬
單葉叢生→ 一節很多片 葉子,如小葉欖仁樹
單生複葉 → 如芸香科,柚子、 檸檬、  柳丁、金橘 、金棗                      
三出複葉→  如茄苳、魚木 、巴西橡膠樹                  
掌狀複葉→ 如馬拉巴栗、木棉樹、鵝掌藤
羽狀複葉→ 一回奇數羽狀複葉→ 玫瑰花、樹蘭(葉互生)(小葉對生)
                → 一回偶數羽狀複葉→ 黃槐、阿勃勒、七里香(葉互生,小葉互生)
                → 二回奇數羽狀複葉→藍花楹 、苦練
                → 二回偶數羽狀複葉→盾柱木、 鳳凰木葉互生/小葉對生/小小葉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臺灣本土稻米改良的歷史(轉載)


在回顧臺灣本土稻米改良的歷史,最是讓人稱道的是末永仁在1924年所做「龜治」與「神力」的雜交,1929年選出「臺中65號」。
臺中65號具高產、良質、抗稻熱病、適應性強,而且對日照鈍感,一改當時日本稻在臺灣對日長敏感而提早抽穗的窘境,且在第一、二期作均適合栽培,因此這一年立即發放一般農民種植,旋即取代「嘉義晚二號」在竹子湖原種田採種、推廣全臺,正式開啟「蓬萊米」時代。其實,「龜治」與「神力」兩品種和當時所有引進臺灣的日本稻一樣,對日長呈現極度敏感。唯獨「臺中65號」產生對日長鈍感的特性,這個改變經我們的研究,發現是在「臺中65號」選育過程中,發生了來自山地陸稻抽穗期基因的天然回交(introgression),將之形容為水稻改良史上,上天給臺灣的一個「恩賜」。
臺中65號的這個改變和臺灣山地旱稻品系的關係遠遠大過於它的親本「龜治」與「神力」。自然界有所謂的“introgression”現象,它是一種自然發生的基因漸渗的過程,有人說它是一種天然回交;也就是說,末永仁做了「龜治」與「神力」的雜交,在後裔選拔的過程,有一些後裔個體發生了來自臺灣山地旱稻品系基因的漸渗,這個過程是連續的、隨機的,每次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末永仁作為一個育種家,終究沒有與渗進的抽穗期基因擦身而過,他精確地掌握這個暗藏在浩瀚的遺傳變異裡,上天要給臺灣蓬萊米的一個「恩賜」。這個「恩賜」是發生在稉稻,它默默地發生,在極短的時間,立即被眼尖的育種家覺察,而被選拔了下來。

「龜治」與「神力」兩品種(轉載)

。其實,斯土斯民還有一次更早的「恩賜」;這次是發生在秈稻,老天真的很公平!
碳化稻米 訴說先民農業
漢人從明朝萬曆年(1573-1620)之後,比較有規模、有規劃地遷徙來臺墾植,終至落地安家。我們想了解漢人來臺之前臺灣的稻米種植,只能從古老的文獻著手。西元656年的《隋書》曾有對於「流求國」居民農業的簡短文字記載:「厥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之,持一插,以石為刃,長尺餘,闊數寸而墾之。」、「土宜稻粱禾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釀米麴為酒,其味甚薄」。如果這裡的「流求國」是指一般所認為的臺灣,那麼臺灣種稻最早紀錄就可上溯至西元第七世紀,但是對於種植「品種」記載卻是一片空白。
後來,我們就求諸於考古出土的文物。我們赫然發現,在臺灣各地出土的不同年代的各文化層遺址的文物中,有不少的稻米樣品,這些稻米都已經在地底徹底碳化,至今依舊保存著原始完好的米粒外觀型態,這些碳化稻米可以讓我們一窺當時原住民的稻米種植狀況。雖然當時的「品種」名稱已不可考,但我們利用稉型稻、秈型稻以及野生稻所特有的米粒長寬比(米粒長度/米粒寬度)來比對各文化層遺址的米粒,我們有了一點認識:
大坌坑文化南關里東遺址(NKLE)距今4800-4200年前
(偏稉型98%:偏秈稉中間型2%:偏秈型0%:野生稻型0%
芝山巖文化芝山巖遺址(CSY)距今4000-3000年前

(樣品過少)
牛稠子文化右先方遺址(YHF)距今3800-3300年前
(偏稉型83%:偏秈稉中間型14%:偏秈型3%:野生稻型0%
蔦松文化五間厝遺址(WCT)距今1400-1000年前
(偏稉型74%:偏秈稉中間型15%:偏秈型11%:野生稻型0%
番仔園文化惠來里遺址(HLL)距今1300年前
(偏稉型30%:偏秈稉中間型21%:偏秈型49%:野生稻型0%
番仔園文化南勢坑遺址(NSK)距今600-500年前
(偏稉型73.3%:偏秈稉中間型22.2%:偏秈型4.4%:野生稻型0%
從這些比對,我們可以知道五個遺址中沒有偏野生稻的粒型,顯然臺灣約在五千年前已將野生稻馴化成為栽培偏稉型隨著年代的漸近,逐漸有偏秈型的稻種族群出現。又,這些早期種植的稻種族群和中國出土者,看不出有相似性與連續性,推斷是由原生於臺灣本地野生稻所分化出來。另外,蔦松文化五間厝遺址有類似爪哇稻的熱帶稉型稻米粒型,推測當(約1500年前)海路興起,史前南島移民帶動了基因流。到了番仔園文化南勢坑遺址的年代,已經快要銜接漢人來臺的時期,臺灣的稻作即將有一番大大的改變了。
漢人遷臺 引進秈糯稻種
明萬曆年後漢人遷臺帶來臺灣稻作重大的變革。稍早明嘉靖年間,陳第(1603年)的《東番記》,描寫了臺灣西部海岸原住民的生活風貌,記載臺灣農業「無水田,治畬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且甘香。」
「畬」字之意可視為旱田耕種模式,「禾」字從上下文意,也應是指旱作的稻(旱稻、陸稻)。大量漢人遷臺,順勢橫向移植了他們在原鄉的耕作經驗與水田小區、精耕的經營模式,也引進當時的常用品種。遷居臺灣的漢民族,迫使平地的原住民族遷居山地,原有的旱稻、陸稻種原也隨之被中原稻作主流的糯、秈(當時稱為「粳稻」以與糯稻區別)水稻品種所
取代,從平原退居丘陵與山地,其秈稉多樣性的基因庫也被保留了下來。
漢人大規模遷臺之後,從各府、縣、廳志等地方志,可以看到由不同年代的遷徙,漢人帶進來的水稻品種的記載了。我們從最早1685年蔣毓英的《臺灣府志》到日本領臺的1895年,在200年間看臺灣水稻品種的更迭:
1685年蔣毓英《臺灣府志》
秈稻:尖(占*)仔、早尖(占)、埔尖(占)、早仔。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生毛术、鴨母跳(潮)、過山香、白尖术、米术。
「尖」與「占」閩客語音近同,可互通用。
1720年陳文達《鳳山縣志》
秈稻:占仔、早占、埔占、大伯姆。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生毛术、鵝卵术、過山香、禾术。
1742年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秈稻:尖仔、早占、埔占、三杯、呂宋占、圓粒、天來、內山早、清游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七十日早、大頭婆。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尖仔术、生毛术、鴨母潮、鵝卵术、番仔术、過山香、禾术。
1752年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
秈稻:占仔、早占、埔占、、三杯、呂宋占、圓粒早、天來早、內山早、清游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七十日早、大伯姆、大頭婆。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占仔术、生毛术、鴨母潮、鵝卵术、番仔术、過山香、禾术。
1764年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
秈稻:占仔、早占、埔占、、三杯、呂宋占、圓粒早、天來早、內山早、清游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七十
日早、大伯姆、大頭婆、烏占、三杯擇、花螺。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占仔术、生毛术、鴨母潮、鵝卵术、番仔术、過山香、牛索术、芒花朮、白术。
1893年沈茂蔭《苗栗縣志》
秈稻:清游早、紅腳早、烏占、花螺、銀魚早、蟻公包、白米粉、棉仔。
糯稻:赤殼术、竹絲术、霜降术。
1895年薛紹元《臺灣通志》
秈稻:尖仔(占仔)、早尖(早占)、埔尖(埔占)、早仔、三杯、呂宋占、圓粒、天來、內山早、清游早(清油早)、雙冬早(安南蚤)、白肚早、一枝早、七十日早、大伯姆、大頭婆、烏尖(烏占)、三杯澤、花螺、銀魚早、蟻蚣包、白米粉
、棉仔、羗猴、萬根獻、四季成、唐山早、霜降早、格仔、銀硃紅、園早、菊仔、扣腰仔、林禾菊。
糯稻:赤殼术(占仔术)、虎皮术、竹絲术、尖仔术、生毛术(大武壠术)、鴨母潮(鴨母跳)、鵝卵术、番仔术、過山香、米术(禾术)、牛索术、芒花术、白术、白尖术、葉下逃、烏术、霜降术。
及至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廷割讓給日本時,在通志裡已有列名的秈稻有34個品種,糯稻17個品種。
臺灣農學教育之始-農事講習生制度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為加速農業的近代化,普及推廣農業知識與相關技術,1900年起分別於臺北縣農事試驗場及臺南縣農事試驗場招收農事講習生,教授農業技術,可視為臺灣農學教育的開端。
農事講習課程的師資主要皆由農事試驗場中學有專精的技術人員擔任,而參與農事講習生的條件為家中有田2甲以上,並應識得文字且年滿20歲以上者。農講習生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外,還須於試驗場內進行實習,每日並會發給薪資25錢。修業時間為期一年,修業期滿即發給證書令其歸鄉,以便將其所習得之農事技藝傳授給故鄉的子弟,以期新式農業技術能加速
推廣至全臺各地。
農事試驗場的講習生制度迭經變革。1903年,總督府廢除各地的農事試驗場,並於臺北公館一帶設立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農業試驗所前身),農事講習仍持續辦理,新設的試驗場中甚至有提供給講習生專用的教室與寄宿舍。招收類科則從
初時的農事、養蠶,到後期陸續增設獸醫、林業,至1911年改為設置豫科、農科及獸醫科。直到1919年發布第一次〈臺灣教育令〉,新設立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後,農事講習生制度至此結束,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新設立的農林專門學校校址仍設在農事試驗場中,新學校不但承接了農事講習的教育任務,學校的師資也幾乎是延續農事講習時期的慣例,繼續聘請農事試驗場的技術人員兼任,例如磯永吉博士即是從農事講習生時期開始任教至農林
學校時期,甚至延續到後來的臺北帝大。而在創校初期新校舍尚未落成的情況下,農林學校的師生們也依然使用農事試驗場中既有的館舍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儘管學制並不相同,但農林學校完全可說是農事講習的延續,也使得農學教育正式進
入學校教育系統中(詳http://iso-house.agron.ntu.edu.tw/document.html)。

2014年3月12日 星期三

香椿(轉載)

香椿
界: 植物界 Plantae
門: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綱: 真雙子葉植物 eudicots
核心真雙子葉植物 core eudicots
(未分級) 薔薇類植物 rosids
錦葵類植物 malvids
目: 無患子目 Sapindales
科: 楝科 Meliaceae
屬: 香椿屬 Toona
種: 香椿 T. sinensis
成語「椿萱並茂」中的椿和萱指的是香椿和萱草,分別代稱父親和母親,因為香椿壽命很長[1],而象徵母親的萱草
可以使人忘憂,因此成語的意思是父母均健在、安康。
特徵
株高可達25米,樹幹直徑可達70厘米;偶數或奇數羽狀複葉,長50-70厘米,寬30-40厘米;葉長約9-15厘米,寬2.5-4厘米,
小葉10-22枚,葉全緣或有淺齒。
香椿嫩芽帶有紫紅色或紅褐色,有特殊香味。花期為7月,開白色小花,頂生圓錐長花序,每個花序5枚兩性花,花枝稀疏。開花後
結金黃色卵形果實,香椿果成熟後裂開,其內橢圓形種子落地。
香椿木可製作傢具,也可作造船、建築材料。香椿也是庭院和街道旁的觀賞樹木
食療
性味:味苦,性寒。
功效:清熱解毒、健胃理氣、止血固精
香椿屬於健康食品,民間自古就流傳「食用香椿,不染雜病」的說法,根、皮、葉、花和果實均可入藥。
近期西方醫學研究發現有抗氧化效果,抗癌效果比起地瓜葉高3-10倍。
「椿芽煎蛋」材料:雞蛋200克,香椿嫩葉芽50克(椿葉嫩芽切碎聞到像香蔥的味道即可混入蛋中,忌用沸水燙)。
澱粉10克,油150克,鹽2克。
唯一的問題就是香椿的亞硝酸鹽含量較高,達到157-160 mg/kg,不過用沸水焯一遍後,亞硝酸鹽僅約為7 mg/kg,
因此已相當安全。不過香椿長時間存放後,亞硝酸鹽含量也會上升,因此不宜過久存放。
香椿拌豆腐
沸水焯過的香椿、豆腐、食鹽、香油拌勻,口感清爽香醇。
香椿炒雞蛋
雞蛋打成液態後加食鹽(料酒也可加入),將沸水焯過的、切成末的香椿與之攪拌均勻,然後將油燒至七成熱,
將雞蛋倒入鍋內翻炒熟即可

2014年3月11日 星期二

認識白平衡 (轉載)


認識白平衡
因數位相機紀錄影像時,光線的色溫會導致物體顏色造成偏差,而白平衡就是讓數位相機模擬人的眼睛,使拍攝出來的照片能接近眼睛所看到的,使顏色真實呈現,避免偏綠偏紅。
何謂自動白平衡模式?
因一般景物為白色時會因光線顏色之不同而顯現出不同之顏色,如黃色燈泡照在白紙上,白紙會變成黃色。
但若開啟白平衡,則白紙依然會是白色,不受光線之影響而變色,即以白光為中心點做自動校正來減少色偏
通常我們如果在螢光燈, 或者黃光坎燈下拍的"白色物體"不會是白的, 會有點偏冷光藍, 以及黃黃的, 如果您
不喜歡, 可以利用白平衡把白色較校正回來. 也就是說讓白色拍起來是白色.數位相機白平衡的利器 -- Expo Disc 基本介紹篇
一般而言,當我們以肉眼觀看一張白色 A4 紙時,不論是在鎢絲燈或是螢光燈底下看,我們的大腦會自動的調整視覺訊號,告訴我們現在看到的是一張白色的 A4 紙。不過數位相機就沒這麼聰明了,因此才會造成同樣的一張白紙,在黃光下拍變成白色螢光燈下拍變成藍色的狀況。將數位相機校正白色基準的這種動作,就是所謂的白平衡。
一般的作法
目前常見的作法有下列三種
一、使用數位相機預設的白平衡情境
有些數位相機廠商,會預先設定好幾種不同的光源環境白平衡參數,使用者只要依據目前的光源狀況,選擇接近的白平衡情境即可。但若遇到複雜光源的環境下,就無法套用了。
二、找一張白紙,在現場建立白平衡參數
這種方法是業餘攝影師最常使用的方法。也在拍照的環境底下放一張白紙(灰卡可以,且效果更佳),拍一張整個畫面都是白紙(or 灰卡)的正常曝光照片;之後以這張照片做為自訂白平衡的校正基準。
三、使用專業色溫表
這種方法是最昂貴的一種,首先你要先買一個貴貴的色溫表,使用色溫表測量現場的色溫,之後將測量的數值輸入到數位相機中,完成白平衡的設定。
就如上面所說的,找一張白紙是常見,也是最多人選用的方法;不過麻煩的是要隨身攜帶白紙,若是臨時隨便找一張紙代用,則有可能因為每次選用的紙質不同,使得每次校正的基準不同,影響白平衡的準確度。
2.何謂白平衡(White Balance)
因數位相機紀錄影像時,光線的色溫會導致物體顏色造成偏差, 而白平衡就是讓數位相機模擬人的眼睛,使拍攝出來的照片能接近眼睛所看到的。 一般狀況下,可使用相機內的自動白平衡,即可得到不錯的效果。
何謂白平衡:
數位相機上CCD的感光能力,無法和傳統相機的底片一樣,拍攝出和人類眼睛所看見一樣的顏色,也就是會產生所謂的「色偏」,要消除色偏,就要調整光線的平衡,也就是所謂的「白平衡」,數位相機白平衡的調整模式通常有自動,日光,日光燈和燈泡等四種模式。
何謂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改變光線三原色 RGB,讓他能得到正常的色彩,現在相機非常聰明,幾乎都有自動白平衡的功能,但自動並不代表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感覺,所以若你已經習慣軟片的色調(一般軟片均為日光片,色溫為5500k)不妨可以將他調整在日光模式,當然也可多做嘗試,反正多拍也不用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