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顧臺灣本土稻米改良的歷史,最是讓人稱道的是末永仁在1924年所做「龜治」與「神力」的雜交,1929年選出「臺中65號」。
臺中65號具高產、良質、抗稻熱病、適應性強,而且對日照鈍感,一改當時日本稻在臺灣對日長敏感而提早抽穗的窘境,且在第一、二期作均適合栽培,因此這一年立即發放一般農民種植,旋即取代「嘉義晚二號」在竹子湖原種田採種、推廣全臺,正式開啟「蓬萊米」時代。其實,「龜治」與「神力」兩品種和當時所有引進臺灣的日本稻一樣,對日長呈現極度敏感。唯獨「臺中65號」產生對日長鈍感的特性,這個改變經我們的研究,發現是在「臺中65號」選育過程中,發生了來自山地陸稻抽穗期基因的天然回交(introgression),將之形容為水稻改良史上,上天給臺灣的一個「恩賜」。
臺中65號的這個改變和臺灣山地旱稻品系的關係遠遠大過於它的親本「龜治」與「神力」。自然界有所謂的“introgression”現象,它是一種自然發生的基因漸渗的過程,有人說它是一種天然回交;也就是說,末永仁做了「龜治」與「神力」的雜交,在後裔選拔的過程,有一些後裔個體發生了來自臺灣山地旱稻品系基因的漸渗,這個過程是連續的、隨機的,每次的機率是微乎其微的。末永仁作為一個育種家,終究沒有與渗進的抽穗期基因擦身而過,他精確地掌握這個暗藏在浩瀚的遺傳變異裡,上天要給臺灣蓬萊米的一個「恩賜」。這個「恩賜」是發生在稉稻,它默默地發生,在極短的時間,立即被眼尖的育種家覺察,而被選拔了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