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馬燈

稻香圖書館暑期親子班7/11日報名,7/19日開始開課,請大家、告訴大家!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龜治」與「神力」兩品種(轉載)

。其實,斯土斯民還有一次更早的「恩賜」;這次是發生在秈稻,老天真的很公平!
碳化稻米 訴說先民農業
漢人從明朝萬曆年(1573-1620)之後,比較有規模、有規劃地遷徙來臺墾植,終至落地安家。我們想了解漢人來臺之前臺灣的稻米種植,只能從古老的文獻著手。西元656年的《隋書》曾有對於「流求國」居民農業的簡短文字記載:「厥田良沃,先以火燒,而引水灌之,持一插,以石為刃,長尺餘,闊數寸而墾之。」、「土宜稻粱禾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釀米麴為酒,其味甚薄」。如果這裡的「流求國」是指一般所認為的臺灣,那麼臺灣種稻最早紀錄就可上溯至西元第七世紀,但是對於種植「品種」記載卻是一片空白。
後來,我們就求諸於考古出土的文物。我們赫然發現,在臺灣各地出土的不同年代的各文化層遺址的文物中,有不少的稻米樣品,這些稻米都已經在地底徹底碳化,至今依舊保存著原始完好的米粒外觀型態,這些碳化稻米可以讓我們一窺當時原住民的稻米種植狀況。雖然當時的「品種」名稱已不可考,但我們利用稉型稻、秈型稻以及野生稻所特有的米粒長寬比(米粒長度/米粒寬度)來比對各文化層遺址的米粒,我們有了一點認識:
大坌坑文化南關里東遺址(NKLE)距今4800-4200年前
(偏稉型98%:偏秈稉中間型2%:偏秈型0%:野生稻型0%
芝山巖文化芝山巖遺址(CSY)距今4000-3000年前

(樣品過少)
牛稠子文化右先方遺址(YHF)距今3800-3300年前
(偏稉型83%:偏秈稉中間型14%:偏秈型3%:野生稻型0%
蔦松文化五間厝遺址(WCT)距今1400-1000年前
(偏稉型74%:偏秈稉中間型15%:偏秈型11%:野生稻型0%
番仔園文化惠來里遺址(HLL)距今1300年前
(偏稉型30%:偏秈稉中間型21%:偏秈型49%:野生稻型0%
番仔園文化南勢坑遺址(NSK)距今600-500年前
(偏稉型73.3%:偏秈稉中間型22.2%:偏秈型4.4%:野生稻型0%
從這些比對,我們可以知道五個遺址中沒有偏野生稻的粒型,顯然臺灣約在五千年前已將野生稻馴化成為栽培偏稉型隨著年代的漸近,逐漸有偏秈型的稻種族群出現。又,這些早期種植的稻種族群和中國出土者,看不出有相似性與連續性,推斷是由原生於臺灣本地野生稻所分化出來。另外,蔦松文化五間厝遺址有類似爪哇稻的熱帶稉型稻米粒型,推測當(約1500年前)海路興起,史前南島移民帶動了基因流。到了番仔園文化南勢坑遺址的年代,已經快要銜接漢人來臺的時期,臺灣的稻作即將有一番大大的改變了。
漢人遷臺 引進秈糯稻種
明萬曆年後漢人遷臺帶來臺灣稻作重大的變革。稍早明嘉靖年間,陳第(1603年)的《東番記》,描寫了臺灣西部海岸原住民的生活風貌,記載臺灣農業「無水田,治畬種禾,山花開則耕,禾熟,拔其穗,粒米比中華稍長,且甘香。」
「畬」字之意可視為旱田耕種模式,「禾」字從上下文意,也應是指旱作的稻(旱稻、陸稻)。大量漢人遷臺,順勢橫向移植了他們在原鄉的耕作經驗與水田小區、精耕的經營模式,也引進當時的常用品種。遷居臺灣的漢民族,迫使平地的原住民族遷居山地,原有的旱稻、陸稻種原也隨之被中原稻作主流的糯、秈(當時稱為「粳稻」以與糯稻區別)水稻品種所
取代,從平原退居丘陵與山地,其秈稉多樣性的基因庫也被保留了下來。
漢人大規模遷臺之後,從各府、縣、廳志等地方志,可以看到由不同年代的遷徙,漢人帶進來的水稻品種的記載了。我們從最早1685年蔣毓英的《臺灣府志》到日本領臺的1895年,在200年間看臺灣水稻品種的更迭:
1685年蔣毓英《臺灣府志》
秈稻:尖(占*)仔、早尖(占)、埔尖(占)、早仔。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生毛术、鴨母跳(潮)、過山香、白尖术、米术。
「尖」與「占」閩客語音近同,可互通用。
1720年陳文達《鳳山縣志》
秈稻:占仔、早占、埔占、大伯姆。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生毛术、鵝卵术、過山香、禾术。
1742年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秈稻:尖仔、早占、埔占、三杯、呂宋占、圓粒、天來、內山早、清游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七十日早、大頭婆。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尖仔术、生毛术、鴨母潮、鵝卵术、番仔术、過山香、禾术。
1752年王必昌《重修臺灣縣志》
秈稻:占仔、早占、埔占、、三杯、呂宋占、圓粒早、天來早、內山早、清游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七十日早、大伯姆、大頭婆。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占仔术、生毛术、鴨母潮、鵝卵术、番仔术、過山香、禾术。
1764年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
秈稻:占仔、早占、埔占、、三杯、呂宋占、圓粒早、天來早、內山早、清游早、安南早、白肚早、紅腳早、一枝早、七十
日早、大伯姆、大頭婆、烏占、三杯擇、花螺。
糯稻:赤殼术、虎皮术、竹絲术、占仔术、生毛术、鴨母潮、鵝卵术、番仔术、過山香、牛索术、芒花朮、白术。
1893年沈茂蔭《苗栗縣志》
秈稻:清游早、紅腳早、烏占、花螺、銀魚早、蟻公包、白米粉、棉仔。
糯稻:赤殼术、竹絲术、霜降术。
1895年薛紹元《臺灣通志》
秈稻:尖仔(占仔)、早尖(早占)、埔尖(埔占)、早仔、三杯、呂宋占、圓粒、天來、內山早、清游早(清油早)、雙冬早(安南蚤)、白肚早、一枝早、七十日早、大伯姆、大頭婆、烏尖(烏占)、三杯澤、花螺、銀魚早、蟻蚣包、白米粉
、棉仔、羗猴、萬根獻、四季成、唐山早、霜降早、格仔、銀硃紅、園早、菊仔、扣腰仔、林禾菊。
糯稻:赤殼术(占仔术)、虎皮术、竹絲术、尖仔术、生毛术(大武壠术)、鴨母潮(鴨母跳)、鵝卵术、番仔术、過山香、米术(禾术)、牛索术、芒花术、白术、白尖术、葉下逃、烏术、霜降术。
及至1895年臺灣因〈馬關條約〉被清廷割讓給日本時,在通志裡已有列名的秈稻有34個品種,糯稻17個品種。
臺灣農學教育之始-農事講習生制度
日本統治臺灣初期,為加速農業的近代化,普及推廣農業知識與相關技術,1900年起分別於臺北縣農事試驗場及臺南縣農事試驗場招收農事講習生,教授農業技術,可視為臺灣農學教育的開端。
農事講習課程的師資主要皆由農事試驗場中學有專精的技術人員擔任,而參與農事講習生的條件為家中有田2甲以上,並應識得文字且年滿20歲以上者。農講習生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外,還須於試驗場內進行實習,每日並會發給薪資25錢。修業時間為期一年,修業期滿即發給證書令其歸鄉,以便將其所習得之農事技藝傳授給故鄉的子弟,以期新式農業技術能加速
推廣至全臺各地。
農事試驗場的講習生制度迭經變革。1903年,總督府廢除各地的農事試驗場,並於臺北公館一帶設立總督府農事試驗場(農業試驗所前身),農事講習仍持續辦理,新設的試驗場中甚至有提供給講習生專用的教室與寄宿舍。招收類科則從
初時的農事、養蠶,到後期陸續增設獸醫、林業,至1911年改為設置豫科、農科及獸醫科。直到1919年發布第一次〈臺灣教育令〉,新設立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後,農事講習生制度至此結束,完成階段性的任務。
新設立的農林專門學校校址仍設在農事試驗場中,新學校不但承接了農事講習的教育任務,學校的師資也幾乎是延續農事講習時期的慣例,繼續聘請農事試驗場的技術人員兼任,例如磯永吉博士即是從農事講習生時期開始任教至農林
學校時期,甚至延續到後來的臺北帝大。而在創校初期新校舍尚未落成的情況下,農林學校的師生們也依然使用農事試驗場中既有的館舍相當長的時間。所以儘管學制並不相同,但農林學校完全可說是農事講習的延續,也使得農學教育正式進
入學校教育系統中(詳http://iso-house.agron.ntu.edu.tw/document.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